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超現實拼貼 曾聖惠塗畫「生存縫隙」

 
藝術家曾聖惠將生活中獲得的訊息轉化為內在養分,想像出一個內在空間,並以此為創作主題。圖/黃曉琪攝
 【記者黃曉琪台北報導】「年輕世代經常處於迷惘的狀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所學生、藝術家曾聖惠,4月13日至5月26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附場:生存縫隙──曾聖惠個展》。作品寄寓對自然環境及社會的關懷,並呈現當代年輕人的內在混亂。

 「附場」的另一意義是「Inner Field」,藝術家挖掘內心附屬的場域,在創作中呈現假想空間。她將對新聞事件的混亂感受以超現實手法拼貼再現。擅長平面繪畫的她首次嘗試裝置藝術與影像創作,本次展覽共有六件平面畫作,及裝置藝術與影像作品各兩件。

 展間瀰漫幽微的木頭香氣,六幅統一格調的畫作呈現藝術家鮮明風格。曾聖惠在木板上作畫,將木頭紋路融入畫面,並用細膩的筆法在木板上描繪歪斜的、半埋在木質紋路土地中的物件。作品〈當一切止息──悠閒午後〉中歪斜的房屋、高壓電塔及埋在土地中的建築呈現末日後的景色,貓、老虎和鳥等動物卻悠閒地休憩,與留白的天空營造寧靜感。

 12日開幕當日,當代藝術館邀請藝評人張晴文及曾聖惠的南藝大同學、藝術家吳權倫座談,與藝術家深入討論作品意象。

 曾聖惠表示自己不直接呈現心情,而以冷靜的筆法呈現末日剛過之景。張晴文表示,創作者以優雅的方式表現不穩定的心情,將不滿壓制在作品下。吳權倫則說:「曾聖惠經常處於焦慮的狀態,因此混亂是她創作的方式。」

 作品中的動物都是藝術家的分身,曾聖惠將老虎和鳥等動物平靜地並置在同一個畫面,希望抽離一般人對動物的刻板印象。吳權倫說:「她不是在談動物本身,因此畫中有什麼動物並不重要。」

 曾聖惠偏愛使用木材等自然材質。她的作品探討人類過度使用電腦等科技義肢,形成人與自然環境的隔閡。裝置藝術作品〈造景〉中,藝術家在工作桌上擺放蔓生的盆栽與便利貼,並在桌前投影日落的景象,透露現代人以替代的方式貼近自然的習慣。

 本次展覽在當代藝術館實驗空間展出,位於走廊的裝置作品〈附場〉是平面畫作的延伸,藝術家在起伏的綠色草皮上擺置歪斜的木桌,將木椅及樹枝黏在牆上。觀眾吳燦華表示,對於藝術家呈現年輕人的內在混亂感同身受,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因為選擇太多,反而更容易迷惘。」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