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青年走出舒適圈 挑戰自我實踐力1】青年走出舒適圈 挑戰自我實踐力

 【副刊記者 林威呈、張慧儀、何承祐、許偉恆、蔡劭涵、張又琳報導歌手陳綺貞說:「夢想是有方向感的希望。」實踐夢想,除了知道怎麼做,更要去做,倘若只是原地躊躇,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現今大學課程皆鼓勵學生從做中學,政府與非營利團體亦提供青年們追求夢想的管道,更有一群人,自發地實踐生命理想,為社會帶來正面能量。

「就地游牧」隊員張慕平在活動「Free Hug Free Care」 中,與街頭民眾進行擁抱。圖/「就地游牧」提供

 大學生的生活可以更開闊──離開書桌與教室,親近我們身處的社會與世界,睜眼看,豎耳聽,邁步走,動手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少大學課程正如此敦促學生。台灣大學領導學程開設「組織運作導論」,修習學生徐凡甘、陳琮皓、賴顗安、王翔正、蕭君儒、張希慈、詹念諠、陳映彤等八人策劃了「城市浪人」競賽,競賽中規劃30項任務,參賽者若要完成,便須勇於踏出日常習慣的舒適圈,面對挑戰。

 「城市浪人」競賽任務包括:自身勞動向店家換取商品或餐飲、說服五位朋友捐血、擁抱30位陌生人、訪問家族耆老少時夢想、站上街頭表演、列出人生必做的50件事情等,並以圖、文、影、音等方式記錄任務成果。

 在61支參賽隊伍中,由台大機械所陳嘉彬、機械系黃柏翰和社會工作系張慕平三位學生組成的「就地游牧」,是在指定時間內順利完成所有任務的五支隊伍之一。任務「街頭」要求參賽者陪伴四位街頭工作者,「就地游牧」僅靠筆談與簡單手勢,就在行人地下道與賣花的聾啞夫婦聊起天來,無聲的訪談雖然僅能傳述簡單的內容,但收穫卻是最多的。此外,在「白手起家」這項任務中,為了體驗以勞力換取一餐,陳嘉彬更當街親自炸起鹽酥雞。

 「跨出舒適圈後,下一步怎麼走其實還蠻重要的。」黃柏翰表示,自己因為任務才首次嘗試捐血,但當護士問起下回何時再捐血時,他突然發現,好不容易跨出的第一步似乎在活動結束後又會收了回來。對此,張慕平說:「要有實踐力,首先就是要找到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她認為,若實踐的是一件對自己而言意義重大的事情,就會持續進行下去。
 參賽隊伍在執行「城市浪人」任務中,紛紛發現自己潛在的才能。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林亞純與另兩位同校好友──法律系學生郭心雅、國際經營與貿易系學生王品晶組成「品味純粹心旅行」,林亞純認為,參與「城市浪人」讓她和組員們學習到如何表達自己及放膽去獨自旅行。

 「城市浪人」是台大領導學程「組織運作導論」課堂上的一項小組專案,主辦學生討論發現彼此皆對文化、流浪、走出舒適圈等事物十分感興趣,故以此為主題,發想活動。原本僅預計招募30支校內隊伍,宣傳後卻引起廣大迴響,更有高中生、社會人士、其他縣市大學生致電要求參加。陳琮皓表示,舉辦「城市浪人」,自己不僅懂得了「分工合作」的真諦,更從參賽者們的態度與心得中獲得許多感動。賴顗安則認為,透過分享與交流,近200位參賽者,每人即便只完成十件任務,卻能產生2000份成果,小小實踐,影響深遠。

 「很開心看到學生由『突破舒適圈』出發籌辦的『城市浪人』,這個活動與領導學程宗旨不謀而合。」台大領導學程主任吳學良表示,學生收穫最多的,其實是在課堂之外主動學習而來的經驗與知識,而學程的角色則是提供資源與環境,讓學生自發地尋找、解決問題,進而建立團隊,永續經營。主辦學生透露,八人將在暑假挑戰所有任務後,把成果張貼上網,並邀請參賽者舉辦經驗分享會,未來亦考慮擴大競賽,讓各族群的參賽者皆能成為將理想付諸行動、勇於嘗試生活的城市浪人。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