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展現行動力 青年護環境專題一】展現行動力 青年護環境

 【記者王少筠、許芷翎、林藝臻專題報導】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限且珍貴,需要每個人共同守護。然而環境議題百百種,除了聯署、遊行外,大學生是否有其他更實際的作為可以表達對這塊土地的熱情與關懷?同時,不少大專院校也與政府進行產業學術合作,使我們能過更有效的管道發揮一己之力。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的社區林業研究室在該系副教授陳美惠帶領下,到僅有25戶、總人口數不到100人的屏東縣恆春鎮水蛙窟,與當地居民共同發展生態旅遊。

 研究室培訓當地的阿公、阿嬤為解說導覽員,並與他們共組「草地之星」樂團,透過歌唱表演傳達居民對土地的情感,也讓遊客了解在地歷史與文化。

 「就讓他們唱喜歡的歌,我們伴奏,邊唱邊講故事。」身兼草地之星團長的研究室成員黃偉凱表示,阿公、阿嬤長年居住在水蛙窟,唱出的每字每句都訴說著早期開墾時的艱辛與趣事。

 黃偉凱回憶,自從上了陳美惠老師的「社區林業」那門課,開始了解社區參與在生態保育中的重要性。他表示,台灣生態保育最大的問題是在人的部分。因為台灣地狹人稠,要如何讓當地居民利用有限的資源謀生,使需求與環境保護達到一個平衡點,勢必得給他們一些解決辦法,「就是生態旅遊。」

 除了由專業人員從事生態保育工作外,其實環境保護也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方式。

 政治大學教育系學生鄭洵、政大企業管理系學生薛芮哲以及去年從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畢業的蔡佩珊,在民國101年時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第四屆「青年壯遊中程計畫」,以回饋社會的方式旅遊。「我們一直在想,要怎樣才可以邊玩,又能結合公益,」蔡佩珊表示她們最後決定撿垃圾,「因為這是一件人人可做的、最簡單的事情。」

 當時三人將一天的工作經過、感想與隔天行程發布至臉書粉絲專頁,意外獲得廣大迴響。旅程不到三天就超過2萬人按讚,曾有50位網友前往他們所在地一起行動,且一路上遇到不少熱心人士提供食宿,讓她們非常感動。

 雖然環島撿垃圾只是一次的旅行,但他們三人並沒有就此停止響應環保。

 鄭洵即是「Once and more政大環保餐具計畫」(以下簡稱Once and more)的發起人之一,於去年5月在校內各處發送環保筷,並和校內商家合作,外帶餐點不索取免洗筷即可蓋章集點,集滿4點可換取巧克力。

 「其實不管哪個工作都可以跟環保作結合。」即將成為小學老師的蔡佩珊,未來除了將正確的環保觀念教導給學生外,並且希望能帶他們去鄉村體驗,了解可以用什麼更好的方式來對待環境,以及處理我們現在面對的生態問題。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