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產學難接軌 盼政府增媒合平台

 【記者林凱琳、廖庭儀綜合報導】近年國內許多前瞻學術發展,皆因欠缺資金或專業輔導平台,無法將科學研究成果轉換為具體產業價值。學術無法實體化的結果,使年輕人才、碩博士生面臨創業與產學銜接問題。

 高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系教授鍾宜璋表示,國內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輔導與媒合產學的平台,讓企業有機會看見潛力技術並在校園投入資金與技術,培育新人才。他認為,學制及產學接軌不易的問題,使碩、博士生未於在學期間致力將論文延伸至可實用層面,導致論文雖多,但真正能運用於業界的比例僅佔少數。

 「創業就像站在無底洞上面,你永遠不知道多久後才有機會實現。」 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所學生邱政元表示,若無前瞻技術媒合與輔導平台,創業成功之日遙遙無期。「2014搶鮮大賽」4日舉行頒獎典禮,得獎者邱政元說明,創業不只需資金及技術,還需考量實體測試或市場需求等問題。他舉例,研發穿顱磁刺激技術與設計創業提案過程,構思技術如何整合於適用病狀是一大考驗。

 「研發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將理論運用於實務,並符合業界需求。」鍾宜璋團隊成功將博士論文延伸發展成「章魚乾膠帶」技術並創業,他認為,教授及學生過去因學制而容易將研發停留理論階段,再加上資源及時間不足,難以將理論實踐於業界。團隊成員邱逸閎表示,有些碩、博生論文題材其實具有開發潛力,但礙於畢業後就業問題,研發只能停於論文階段。

 科技部民國102年開始舉辦「創新創業激勵計畫」,鼓勵校園創業。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鍾效京表示,以今年為例,計畫從140隊入選的5隊潛力團隊,提供他們新台幣200萬、輔導課程及商業化指導,技術成熟後協助研發團隊創業或與企業合作。鍾宜璋表示,參與計畫過程中,團隊能從專家建議與輔導中發現不足之處,藉由修改並開發出技術的價值。邱逸閎認為,將畢業論文的理論實踐並以此技術創業,有助於碩博生入更多心力於研究,畢業後學以致用。

 經濟部技術處自100年起開辦搶鮮大賽,讓大專院校青年結合工研院等法人單位的前瞻技術,將創意構思商品化具體實現技術。今年新增「創業類」獎項,比賽總獎金合計100萬元。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協進會產業技術推廣室副研究員林怡萱表示,未來計劃成立創業輔導平台,協助學生技術媒合、商品實測與行銷等後續重要事宜。邱政元認為,比賽期間內的「創業工作坊」使團隊獲益良多。主辦單位邀請創業投資事業、生技公司等業界人士分享經驗,為他們諮詢創業問題,提供全方位媒合平台。

 「校園研發的技術如水,需政府擔任引水人,將水導入業界,產學合作,台灣的科技產業鍊才能動起來。」鍾宜璋認為,台灣碩、博士比例高為一大優勢,若學生能於畢業後將學術轉換成技術投入產業,台灣各產業的發展將有無限可能。他提到,台灣多中小型企業,較無足夠資源獨自成立研發中心,若藉由產學合作,畢業生能藉由在學期間研發具有市場價值的技術,畢業後將技術投入業界,產學互助,使雙方價值皆提升。他進而表示,近兩年間台灣才開始注重產學合作,但他認為,目前連結產學的平台仍有不足,希望政府未來能提供更多輔導產學落差的計畫,讓校園新技術帶動產界向前邁進。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