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追蹤專題】一窺Live House法規爭議

 台中「阿拉夜店」在2012年因火舞表演釀成火災,奪去9條生命。這場大火燃起社會關注,更延燒到全台的PUB和Live House,各地政府頻繁稽查其消防設備和安檢措施,掀起Live House存在已久的營業、建築登記爭議及不合時宜的消防法規問題。2012年6月,Live House「地下社會」歇業,更是讓業者風聲鶴唳、樂迷無聲嘆息,Live House面臨到的嚴峻考驗浮上檯面,卻仍舊無解。

 三年過去,台北市長柯文哲曾經承諾上任三個月內會解決Live House的問題,原先提出要多增設Live house,但後來說明要先解決眼前問題。但政府所認知的問題點到底為何?採取的行動是否能夠幫助Live house甚至音樂產業發展?業者和樂團方面又如何看?


法律上定位模糊 Live House頻接罰單


 
 在台灣,怎樣的Live House才算合格?沒有人知道。即使經濟部商業司民國99年在營業項目上新增「音樂展演空間業」,並提出定義「提供音響、燈光、硬體設備之展演場所,供從事大眾普遍接受之音樂藝文創作者現場演出音樂為主要營業內容之營利事業」,但是相關法規如建築管理、消防等法律定位上沒有給出屬於Live House的位置。其中消防法規不斷變更,也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加上中央和地方沒有共識,Live House業者無所適從,就算之前檢查的項目通通合格,主管單位也可能因為法規再次更動,導致短時間內業者必須根據新的法規進行改善。

法規最大難題 土地使用分區定位

 在《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上,Live House被視為娛樂服務業中的視聽歌唱業,而此項分類在商業區、住宅區等主要土地分區中,政府規範的設立標準如下表。
 Live House在條例中的第4種商業區中「允許」營業,在第1、第2、第3種商業區「有條件」營業,而在住宅區、文教區、行政區等是「完全禁止」營業,這是一直以來Live House面對的主要問題。

 以台北著名Live House「女巫店」為例,其店面所在位置在土地使用分區規類為「第三種住宅區」,依照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附條件允許使用核准標準,只要提供樂團演出,就會被歸類到「娛樂服務業」,只能在商業區營業,最終在2011年5月被迫歇業。

 許多在住宅區營業的Live House,考量到固定的來店客群及商業區租金高昂,大部分「違法」業者仍不願搬遷。要讓Live House合法經營,就得鬆綁土地使用分區法規、讓Live House就地合法。然而,一旦鬆綁,其他娛樂服務業種勢必也會湧現,造成公共問題。能不能為Live House網開一面,當作有別於其他娛樂場所的特例看待,將是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增設Live House喊卡! 現存法規難保障業者生存

 原先市長柯文哲的政策中,曾希望能增設Live House,提供更多場地供樂團表演。對此,台北市文化局文創發展科承辦人杜億呈表示,目前台北市政府希望能先針對現有的Live House(特別是小型的展演空間)進行改善,確保建築內部符合消防法規、能通過各項安全檢查,在生存及經營方面無虞,才會考慮增設Live House。

 台北市政府於民國102年推出《音樂藝文表演空間修繕專案補助》,希望透過補助計畫幫助Live House妥善經營。雖然在柯文哲上任後並未新設其他針對Live House的補助方式,但知名音樂展演空間「The Wall公館」經過不斷改善,於今年3月通過各式認證,得到台北市政府的補助,成為首個通過補助專案的展演空間。

 「The Wall公館」三年內花費將近兩百萬增設排煙消防設備,通過一層又一層的法規關卡,才終於獲得政府補助。「The Wall公館」營運總監張鈞皓表示,這次主要是灑水設備經不斷改善、維修後,通過主管單位的檢查,才得以拿到補助。


 針對Live House,政府目前的作為可說是「治標不治本」,僅僅解決受到大眾關注的商業登記項目,在土地分區使用相關的管理配套制度卻仍舊不明。

 音樂、藝文展演空間並非在一開始即為營利導向,可能只是為了有趣、好玩而設立,但為了在現實環境中生存下去,各個展演空間必須各自發展出不同之生存模式,也因此藝文展演空間有著各式各樣的營業形式。當展演空間順利發展出一定規模,需要外界支援、制定相關規則的時候,政府卻不知道該從何規範管理,更別說要協助並保障其發展。

 「音樂展演空間業」隨著文化發展演進,不同地區會發展出不同的展演形式及經營模式,政府需要透過長期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文化背景、歷史發展,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業者也需要讓一般民眾更了解Live House在音樂文化活動力上所代表的意涵,讓相關的政策、法規問題能受到更多的關注。



問題何處解?業者盼政府對症下藥


 除了消防安檢的爭議,目前Live House還面臨哪些問題?張鈞皓表示,「住商混合」正是目前Live House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一直以來,《土地使用分區法》中並不存在適用於Live House的法律 ,台灣現有的土地分區,在商業區和住宅區間做了嚴格的區隔。根據台北都發局的土地使用分區,營業形態包括餐飲(包括酒類)、表演等的Live house便被歸類於餐飲業,並沒有專屬於音樂展演空間的類別。而這也導致業者常因販酒、噪音而被投訴,甚至是空間規劃上因為安全出入口不足而受罰。

 張鈞皓提到,其實這些問題都是業者的基礎空間規劃,例如選擇的地點適不適合開店等。因此他建議,政府應提供專業的建築師或是消防顧問,在前期從旁協助業者申請或規劃空間以符合現況法規,而非事後拿著法規稽查,「因為這些問題可能在開業後就無法解決了,現在解決辦法應該就是全部拆掉吧。」張鈞皓無奈表示,若要改善業者開業的地點,那一切即「無解」。若政府能更彈性地解決噪音、安檢等問題,不才能夠創造住戶和Live House的共生關係嗎?

台灣獨立樂團「大象體操」去年10月至The Wall演出。圖╱曾莛庭攝

 此外,經濟壓力也是Live House生存的一大危機。音樂展演空間「The Revolver(左輪手槍)」節目企劃組組長Dan提到,台灣的Live House必須提供一定程度的硬體設備,但音箱等器材從國外進口,進口商除了要繳交關稅、營業稅等將近物品價格三成的稅,也必須在海關開箱檢驗,因此若要進口一顆音箱也至少要買兩顆同樣的音箱。產品反映在價格,讓業者需花高額資金購買 。他建議政府若要讓Live House負擔降低,減少音響、樂器等硬體設備的進口方式是一個方向。

 「Live House最重要的內涵是樂團演出,讓樂團的表演會吸更多人來看現場演出」,Dan表示,國外許多音樂展演空間只提供場地,樂團則帶自己的器材和音箱巡迴演出。因為若樂團要呈現屬於自己的音色,除了樂器和效果器,硬體設備也同等重要,「但目前台灣樂團大多還沒有這些認知,也沒有足夠能力購入硬體。」業者及樂團花費在音箱音響等硬體設備的花費成為它們的一大負擔,但當這些硬體不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讓樂團有百分之百的演出品質。台灣樂團也因此被大眾認為特色性不足。若讓Live House及樂團的負擔減少,而Live House可以提供良好設備的環境、樂團擁有高品質演出,聽眾也將會願意給予台灣音樂市場更多肯定。

 Dan表示,樂團與Live House是互助關係,樂團本身的實力和對待演出的態度跟Live House息息相關,「哪怕我們提供再好的器材,如果樂團不會使用的話,只會增加我們的維修費用。」

歌手黃玠在The Wall表演。╱徐懿攝

 不過,樂團本身有什麼辦法可以增進實力呢?文化部每年設有「硬地音樂專輯錄製補助案」協助獨立樂團錄製專輯,或以「補助流行音樂海外行銷暨跨國合作」補助台灣音樂人出國演出等。成軍將近20年、曾申請錄音、出國和行銷補助的龐克樂團「八十八顆芭樂籽」主唱阿強說:「補助要看樂團本身有沒有做長期規劃,如果只想著拿錢的話效用並不大。」

 張鈞皓認為,雖然樂團能藉由申請補助錄製專輯,真正刺激樂團成長的是演出經驗的累積。不過,目前台灣戶外的大型音樂活動在申請上仍有許多規定,像是噪音問題則是和遊行等其他大型活動有不同的標準,在種種限制下主辦單位沒辦法舉行想做的音樂演出,樂團能夠實際在大場地表演的機會也受限。他說:「好像辦一個獨立音樂的活動就要默默在地下進行,樂團能感受到政府在推動獨立音樂和創作活動嗎?」而因為「辦過多場上千人數的演出」是補助的門檻,但大多數年輕樂團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許多有才華的樂團在篩選制度之前便被淘汰,「可能要樂團從國外紅回國內,台灣政府才會補助他們,因為這才是最快做出成績的對象。」

 若政府仍舊對音樂環境不了解,即便有心針對Live House或樂團進行補助,也不一定能從關鍵的環節下手。因此,幫助之前也要更了解音樂環境和獨立樂團的運作模式。


政府、Live House和獨立樂團三塊拼圖完美接合?


「Petrolz」樂團的主唱及吉他手長岡亮介4月至The Wall演出。圖╱徐懿攝

 中央、地方政府,及各單位應有統一體系來規範「音樂展演空間」,而非各局處有不同規範,或一直變更法規,讓Live House業者無所適從。另外,The Wall營運總監張鈞皓提到,與其多增設Live House,不如把眼前問題解決,讓業者不會因為政策的變更而隨時需要歇業, 尤其政府在處理土地使用分區仍是不合格的,除非行政的配套措施做好,「否則我們這行就是在夾縫中生存,在灰色地帶間遊走。」

 除了法規外,每間Live House也應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經營方針。Dan之前也常以樂團身分到「The Revolver」演出,他認為,新興樂團要自己耕耘觀眾,而The Revolver 也降低演出門檻和金額,提供樂團演出或辦活動的場地。張鈞皓則提到,「The Wall」屬於中型展演空間,偶爾會邀請國內外較知名的樂團演出,同時也會拓展周邊販售、租借場地或酒水販賣等其他營運項目,增加營業收入。

 獨立樂團也應更重視在Live House表演的機會,提升音樂展演空間的表演內容品質。 第25屆金曲獎得主「麋先生」樂團的音樂製作人周世暉表示,麋先生態度積極,且樂團裡有核心人物帶著大家走。他認為,自己充其量只是個推手,「他們本身的實力跟企圖心,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在政府法規明確、Live House找到自己的定位、樂團也提升自身實力後,三塊拼圖才能完美結合,促進音樂展演空間發展。







備註:Live House是什麼?
 Live House一詞源自日本,意思近於西方的Music Avenue。這類「音樂藝文展演空間」為提供樂團現場演唱的小型表演場地,可容納觀眾自數十人到數百人不等。
Live House給予表演者一個自由發表創作的場所,因為門檻較低,新興樂團或音樂人得以在Live House累積表演經驗、嘗試演出風格並且耕耘聽眾。為當代孕育獨立音樂和創作文化的重要場域。


延伸閱讀

文創產業管轄權則不明  壓縮音樂展演空間

學生、獨立樂界齊發聲 捍音樂展演空間

誰是下一個女巫店

反扼殺地下社會 學生爭展演空間



製作/體育版編輯團隊:曾莛庭、黃永淇、李佳旻、徐榆涵、劉亭箴、葉呂毅宏、王奎翰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